您好,欢迎光临本网!
网站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物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河南名人 > 返回

胡大一教授:开拓进取洒激情 任重道远展乾坤

发布日期:2013-11-03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1946年7月,胡大一出生在河南开封一个医生之家,母亲是妇产科医生,父亲是眼科医生。1965年,受父母的影响,偏爱文科的胡大一却以河南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并成为当年医疗系录取生中考试总分最高的学生。从那时起,胡大一开始了他在医学道路上的艰难跋涉。

 

勤奋执着务实的心脏病专家

胡大一教授从医四十年来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为病人服务。1965年入学八个月后,就迎来了“文化大革命”,他

5年医学院的生活就是在批斗会、大字报中度过的。1970年毕业后,他被留在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先后参加医疗队赴西藏阿里,甘肃河西走廊,河北宽城县和北京密云县山区进行诊疗工作。但无论到了哪里,不管条件有多么恶劣,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学习。在西藏阿里的那两年时间里,在高原反应、没有电灯的条件下,他读完了英文版《希氏内科学》,读遍了能够找到的医学书籍和铅印讲义。除了刻苦读书之外,胡大一教授扎扎实实地在临床上摔打,苦练基本功,特别是在冠心病监护室和急诊室工作期间,对危重病人他每天都守在病人床旁,细心观察用药反应,认真及时记录病情变化,从不放松,晚上11点之前没有离开过病房。北医重视临床的传统和老师的言传身教也夯实了他的临床功底,拓展了他的临床思维。胡大一教授认为,一名优秀医生的经验是从临床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的,他的技术是从总结治疗病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为了掌握国外学术发展动态,在学校一直学习俄语、年近40岁的胡大一教授开始学习英语。他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自学英语,1985年考取了国家教委公派留学名额。在美国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临床学习。这两年是他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他不仅仅学到了一些先进的诊治技术,更重要的是他提高了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并形成了一些对医学理念的思考。胡大一教授坦言,当年医学院毕业,自己并不知道医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以为医生就是看病治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觉得医学并不单纯是一门用来治病救人的技术,医学其实是一个充满人文背景和哲学思考的学科。

1987年,他从美国学成回国,一方面积极致力于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技术的临床实践和推广普及,另一方面增置设备,狠抓基础与临床研究。之后,他博览有关心脏病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洞察学术发展动态,与时俱进地选择适合国情的一个又一个新技术、新疗法在全国推广、牵头组织多中心临床试验……。他不断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使他对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为我国心脏病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而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和享誉全国的心脏病著名专家。

在繁重的临床工作和众多的学会和社会工作之余,胡大一教授主编主译正式出版了专业书籍39本,美国出版了2本,参与了国家教委和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的医学本科生統编教材,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27篇。以第一作者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市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8项。

刻苦读书,坚持实践,善于思考,勤于笔耕是胡大一教授严于律己的座右铭,他多年来正是以这种精神谆谆教导和激励他的学生们。

 

勇于改革创新的心脏病专家

胡大一教授敢于打破旧的传统理念,大胆创新,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心脏病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普及的新模式和改革之路。

1985年,胡大一教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世界银行贷款的留美访问学者,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疗中心进修心脏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

1991年10月4日,他在国内率先成功地开展了射频消融导管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新技术。

他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认真钻研,大胆提出了“粗标冠状窦,细标大头导管……”等系列的理论和操作方法,使手术时间从早期的10到12个小时缩短为0.5到3个小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为大多数医生所接受,为这项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普及打下了基础。1994年2月,他因射频消融技术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四面八方的病人慕名而来,他却决定“挂刀”,做起“场外指导”。他说“如果我不让位,年轻人永远没有机会”。他打破了“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传统理念,培养了一批批射频消融技术人才。

1993年11月,胡大一教授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首家综合医院心脏中心,融心内外科及相关检查实验室为一体,改善了综合医院心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技术发展滞后的状况,从而使该中心冠脉搭桥年手术量在全国综合医院中名列前茅。目前,心脏中心模式逐步被全国许多综合医院所接受,中心模式同时也给病人带来了方便就医、统一管理、减少医疗费用等诸多好处。

1995年,胡大一教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和胸痛中心,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呼吁“有胸痛上医院”,并和院外急救系统结为联盟,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提供一条龙服务,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空白。这在当时医院体制和服务系统还不配套的情况下阻力很大,但只要是病人需要、有利于病人的,胡大一教授就能顶住压力坚持到底。目前,绿色通道和急诊PTCA在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医院得到了推广和普及,走出了一条实施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技术的改革之路。

任何先进技术如果没有好的承载模式和配套的服务系统到达病人将不能体现其价值。这是胡大一教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他孜孜不倦探索的思想基础。

冠心病是一个终身发展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成功后,并非一劳永逸。如何巩固血管开通的效果,预防疾病复发,减少意外死亡和减慢疾病进展,提高病人的身心健康水平?胡大一教授在回顾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的干预模式演变的历史和现状,提出‘病人-院外急救系统转送-院内绿色通道(急诊PTCA)-随访+身心康复-社区互动’五环服务模式。前三个环节保证病人及时获得血管开通的技术服务,挽救心肌,挽救生命;后两个环节维护急救的成效,减少疾病的复发。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最人道,最现代,最合理,最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2004年,先后向卫生部和市卫生局提交了“首都心血管疾病防治和紧急预案措施”,希望于2008年之前,在北京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系统和冠心病防治五环模式,提高全民意识,迎接奥运会。该项目得到了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市科委和市卫生局的高度重视并在商讨具体实施步骤。

 

积极推广普及医学知识的心脏病专家

1994年12月11日,胡大一教授在北京成立了心脏培训中心,每年接受全国进修医生、护士200余名,他们有长期、短期培训,分散在临床、导管室、超声、无创检查、基础实验室等部门。截至2000年10月,中心共接受来自全国27各省市263家医院1229名心内外科医生、护士和技术员,为全国培养了大批射频消融和冠脉介入技术医师。1995年5月心脏培训中心被北美心脏起搏电生理学会列入当时向国际招生的中国惟一的培训中心,来自日本、美国、印度、越南等国的9名医生接受了射频消融技术培训。胡大一教授还多次被邀请并亲自带队赴印度和越南讲学、做手术,被印度专家称为‘射频大使’。1997年5月,在美国国际NASPE学术研讨会上,胡大一教授报告了中国开展射频消融技术的情况,引起了各国学者和专家们极大关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射频消融技术三个最大系列(美国、欧洲、中国)之一。

在我国经皮腔内冠状动脉形成术(PTCA)严重滞后的情况下, 自1994年10月以来,胡大一教授频繁邀请美国, 澳大利亚,

欧洲和日本著名介入专家来华学术交流和手术演示。同时,送国内医生到国外进修学习。 1997年10月胡教授创建了中国首列PTCA快车从北京出发,

日本齋藤滋教授和国内外专家一起相继在全国十二个省市进行了PTCA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为之后我国冠脉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 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94年11月,胡大一教授结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牵头组织了全国最大系列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多中心临床试验,提出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口号,他没有休息一个周末,到处宣讲传授溶栓知识,一时间在全国掀起了溶栓热,与国际上提倡的溶栓时代一拍即合。到1996年4月,全国共有148家医院参加了协作试验,溶栓治疗1406多例病人,血管再灌注率达到73.5%,90分钟冠脉造影血管开通率72.6%,(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 25 (3):176),达国际水平。其结果为制定我国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近十年来,胡大一教授除了更为繁重的临床、科研、教学和社会工作外,他深深的感到推广普及的意义和自已肩负的责任。他常说:“成熟技术就要积极地推广普及,中国医生这麽多,需要诊治的病人这麽多,我感到自己有责任要以最快的速度,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渠道把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大家,只有医生的水平提高了,病人才有资格享受现代医疗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健康”。所以,他的推广项目越来越多,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从高血压、冠心病到卫生部十年百项心力衰竭、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从肺栓塞、抗栓抗凝到多重危险因素干预;从临床试验、疾病指南到临床实践;他对每个项目都有前瞻性选题和实施思考,并结合药物临床应用进展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组织专家编写讲义教材,亲临讲台。一项项新技术和新概念得以在中国迅速推广普及,无不留下了胡大一教授的声音和身影。

1990年,由胡大一教授创办的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今天已步入第十六个年头。从第一届单一医院组织的百名医生参加的中美射频消融研讨演示会,发展到今天由美国,日本具有国际影响的学会联合主办,有来自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0名代表参加的心血管疾病综合会议。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不断引进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提供了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为推动我国心脏病学事业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做出了突出贡献。

 

热心医学教育的心脏病专家

自1989年以来,胡大一教授先后在三所医学院校共培养已毕业硕士研究生82名,博士研究生34名,博士后研究生19名。199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报考他的研究生就有72人,尽管学校为胡教授破格增加了名额,但最终因名额有限,只录取了三名。目前仅在北京市,他的学生中就有12名担任心内科主任职务,16名任心内科副主任,7名任心外科主任。在全国他的学生更是桃李满天下。

在人才培养上,胡大一教授从早期的单一技术型到多元化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技术上从不保守不封锁,知识上常新常讲常实践,为青年人提供尽可能的机会和发展平台,甘愿当铺路石子,甘愿做人梯,无怨无悔。2003年10月,兼职上海同济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的他,倍感责任重大,他提出医疗改革不仅仅要抓医院环节,更要从医学生教育入手,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生不仅仅会诊治疾病,更应该会看好病人,重视疾病的预防,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同时,他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大纲和基础课与临床课考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994年5月,他与北京晚报共同创办了登上健康快车栏目,并亲自撰写了心血管疾病科普宣传文章。于6月3日,胡大一教授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首届“健康大课堂”。准备容纳100多人的会场,却一下子来了2500多人,胡大一破例被请进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广播室,通过静园广播给大家宣讲健康知识。大家席地而坐,树荫下,路两旁,长廊下,人们鸦雀无声,精神贯注地听,有的还认真做着笔记。那场面是胡大一教授有生以来从没有见过的,他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渴求,同时也切身体会到医生坐堂行医的模式是多么陈旧,一个医生再高明,每天看再多的病人,还是有许多病人没有机会得到诊治,每个医生有责任把防病治病的知识教给百姓。从那时起,健康普及工作就成了胡大一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年来,他不管多忙只要有空就投入到健康教育中去,主编主译出版了《高血压》、《有氧代谢运动》、《健康从心做起》、《登上健康快车》等9部科普专著,在多家报纸的健康版和12种健康杂志上发表科普文章近百篇。2001年,‘胡大一爱心热线’网站和“胡大一爱心工程”正式启动,旨在偏远贫困地区开展心脏病的科普教育和免费咨询、义诊,每年还为特困先心病儿童免费实施手术;通过培训,向广大基层医院工作者推广心脏病治疗新技术,提高和规范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爱心工程’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省市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老百姓的称赞。胡大一教授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获中国科协颁发的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02年获卫生部第一批全国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称号。他不愧为百姓爱戴和信赖的好医生。

 

厚德载物 任重道远展乾坤

胡大一教授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对待病人无微不至。病人在他面前,不论职位高低、富贵贫穷,他都一视同仁,视年长者如同我的父母长辈,视同龄者为我的兄弟姐妹,视年轻者为我的子女,该做的检查一项也不能少,不该做的检查、不该用的药一律不开。他从不收受“红包”,还常常为病人垫付医药费、生活费。对于病人的来信,他从不耽误,每封信都亲自回复。他始终把病人的安危和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目前,胡大一教授担任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心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20余家国内外著名学术团体的委员和专业杂志主编、副主编。2005年3月被推荐为美国心脏病学院专科会员(Fellow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ACC),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

在荣誉和要职面前,胡大一教授没有停止他对学术的追求,他仍然以更为饱满的热情读书学习、以开拓进去的激情推广普及知识和探索医疗改革之路、以承载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医生的天职为病人解除痛苦、以师为育人之使命教书育才、以缩短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治与国外的差距而日夜操劳、奔波着……

 

战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