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本网!
网站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北京河南经济文化促进会-豫促会官网
人物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河南名人 > 人物故事 > 返回

《中原儿女》杂志 特约记者 李华云

人物介绍    

    孟玉松 女,1942年出生,河南汝州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大学客座教授,出版有《玉松话汝瓷》专著,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六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94年95年连续两届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汝州市第五届政协常委。孟玉松自1973年开始从事汝瓷研究和恢复工作,历任汝州市美术汝瓷厂技术科科长、总工程师等职,带领科研人员研制成功多项汝瓷生产技术,荣获省市多项科技成果,使失传800多年的北宋汝瓷天蓝釉、豆绿釉、月白釉、天青釉等釉色的得以恢复,让一代名瓷得以重放异彩。汝瓷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被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收藏,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她的事迹和作品曾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新闻》、《河南日报》、《羊城晚报等重要媒体刊播。受到过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李先念、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汝州是汝瓷之都,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临古都洛阳,东望黄淮平原。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因产于汝州市而得名。汝瓷位列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为皇室专用贡品。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汝瓷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以天青瓷最为闻名。天青釉瓷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犹如凝脂。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至今仍被国内外视为珍品。孟玉松女士就是复原汝瓷天青等传统釉色的科研专家、当今汝瓷艺术的顶级大师。

受命进厂  立志汝瓷

    在最富盛名的汝瓷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来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很少。因此宋以后的历代帝王均视之为宝,着人仿烧汝瓷。据记载,乾隆皇帝还专门让景德镇仿烧汝瓷,然而,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和工艺失传无一成功。以至乾隆感叹:“仿汝不似汝”,无奈写诗一首:“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釉;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清代的汝州诗人孙灏也发出了“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的哀叹。著名的艺术大师李苦禅先生,临终前的15天,还写下了绝笔“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可见汝瓷虽然断代,世人对汝瓷的钟情却与日俱增。

    目前已知现今存世的古代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堪称稀世珍宝。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做出指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生产。

    为了总理的嘱托,为了恢复汝瓷,1970年,汝瓷的故乡临汝县(现汝州市)筹建了一个汝瓷厂。厂里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由郭遂担任技术组长。郭遂虽然精明但文化程度很低,研究实验都是靠感觉进行。为了加快汝瓷研究开发,当时的临汝县领导决定,抽调专业人员帮助郭遂。在这个时候,县里领导想起了一个叫孟玉松的女子。

    那是1958年临汝县大炼钢铁的时候,急需化验人员,县政府从临汝县一高抽调了数名学生来到县钢铁化验室工作。孟玉松那时才刚刚16岁,她们在郑大化学系一位教授的培训下,熟悉化验技能,她很敬业,是这批化验员的佼佼者。1960年县钢铁化验室散了之后,她被留在了县科委工作。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县里精减机构,孟玉松返乡后又到公社大队教书。

    时年的孟玉松已年近30岁,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如果把她抽去,两个孩子怎么办?让她放弃安逸的教书去到工厂工作有可能吗?更何况那时候的汝瓷厂设在荒郊野岭,对一个女同志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当时的化验人员凤毛麟角,能够找到一个敬业的人员更为罕见。县领导没有料到的是,孟玉松一听说要抽调她参与汝瓷研究,竟爽快地满口答应了。第二天,她一手扯着大儿子,怀里抱着小儿子来到汝瓷厂报到上班。这时的孟玉松,心中已立下献身汝瓷事业的志向。

艰难困苦 荜路蓝缕

    临汝县汝瓷厂建在严和店,位于汝州市和宝丰县交界处的虎狼爬岭上,条件极为简陋。孟玉松上班之后,抽出时间把儿子德颖的学校联系好,厂里和学校都没有地方居住,晚上下班之后,孟玉松还要带着两个儿子回到王庄家里休息,工作和生活极为不便。尽管这样,孟玉松毅然决然,没有丝毫怨言。

    孟玉松上班到厂子后,发现厂里的实验室只是间空屋子,一无设备,二无原料。面对困难,孟玉松并未退缩,开始着手筹建化验室,远赴郑州、洛阳等地选购化验设备。由于孟玉松以前从没接触过陶瓷,为了闯过这一关,她便购买陶瓷书刊学习,与厂里的工人一起研究配试,还将各项技艺逐一记录在册。很快便掌握了实验方法,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过去的制瓷师傅大多不识字,配料虽然配的很好,但是这一碗那一瓢,全靠师傅的经验,不能投入批量生产。孟玉松把制瓷师傅使用的原料化验以后进行规范,就可以投入批量生产。第一次生产出来的一百件汝瓷产品,在广交会上被外国人一抢而空,这就更加增长了孟玉松研究和恢复汝瓷的信心。

    1974年底,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建成,孟玉松与郭遂等技术人员搬至工艺美术厂,汝瓷研究从此开辟了划时代的篇章。

    汝州不愧为汝瓷的发源地,境内外汝窑遗址星罗棋布,为孟玉松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孟玉松就和老师傅们对汝州区域内的古窑址进行考察,当时掌握的天蓝釉、月白釉的古窑址就有八十多座。因为交通很不方便,爬山涉水到古窑址捡瓷片、运原料,大部分都是靠人挑牲口驮。刚开始时,因为她是一名女同志,同事们也心疼她,总是让她在离厂区近的地方活动,这样的照顾一次两次孟玉松还能接受,再照顾孟玉松不干了,坚持与大家一起干。有一次,她急于寻找一种古瓷片原料进行分析,就独自一人往山里钻,在她背瓷片返回途中天黑了下来,突然发现一头狼就蹲在不远处,在平原长大的她第一次见到了狼,惊慌失措的她一脚滑下了山沟中,也许是手电筒随着她滚落灯光乱晃,狼被惊跑了。跌落沟底的的她不敢再摸黑返回了,在沟底里蹲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才被过路的村民救了出来。说来也巧,她这次摔倒沟底也没有舍弃的古瓷片和原料中,竟有她后来最为得意的汝瓷月白釉配方的釉料。这也应了那句话,皇天不负有心人。

    孟玉松和同事们到了汝州所有窑址,在大峪的东沟、黄窑、大泉、棉花窑、邢窑和蟒川的焦古山、三间房、土门等地选捡古瓷碎片,研末进行化验分析做比较,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掌握了古瓷片的化学成分。1978年,汝瓷豆绿釉研究成功,1983年汝瓷天蓝釉面世,1986年十七号豆绿釉面世,1987年月白釉面世,这些成果的研究成功,为他们全面恢复汝官瓷增强了信心。上级领导和专家鼓励孟玉松团队等继续努力,复原汝瓷天青釉,让汝瓷重拾辉煌,早日完成周总理的生前嘱托。

攻关克难 梦圆天青

    传说宋徽宗曾梦见雨后的天空,显现一抹神秘的天青色,他为此深深着迷,醒来留下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要全国的工匠烧制那一抹“天青”。但雨过天晴的天青色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最后汝州的工匠技高一筹,烧制出了宋徽宗心中的颜色,汝州因此成名,汝瓷遂成为宫廷御用官瓷,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番瓷业盛事。

    破解汝瓷之谜, 重现天青釉色之美,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界面临的一个世代难题。汝瓷失传800多年,前人仿烧、复原都没有成功,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天青釉也成了孟玉松心中最为向往的一抹青色。1983年10月,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接到国家轻工部科学研究院和河南省科委共同下达的恢复天青釉项目的通知,时任厂技术科长的孟玉松受命担任攻关小组组长。再现八百年前的汝瓷风采,这显然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更何况汝瓷天青釉对于陶瓷界来说,简直就是哥德巴赫的猜想。这时的孟玉松没有丝毫紧张和退缩,却认为是一个天大的机会。

    汝官窑传世品极少,孟玉松也很少见到,尤其没见过宫廷用瓷。有着拼命三郎精神的她为研究瓷器,她没少往北京故宫跑,但只能在数米之外玻璃展柜里望望那些盖世的瑰宝,孟玉松多想真真切切地看一眼呀!她的这种愿望,在北京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

    1984年春节过后孟玉松来到故宫,她见到了宫博物院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耿宝昌老师带她找到故宫博物院办公室主任,在征得有关领导同意后,故宫博物院破天荒地让她两次近距离接触传世绝品——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孟玉松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故宫博物院布展处、陈列部的人带着她到珍宝馆,那里有4个工作人员等着,他们戴着白手套,打开玻璃柜,把汝窑弦纹尊捧出来, 放在一个铺着绸缎的桌子上,让孟玉松近距离捧着看,一再交代她千万别离开桌子。这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孟玉松捧着弦纹尊感动不已,她当时就想一定要把它的艺术效果、釉色、所有特点都要记在心里,到了中午下班的时候,馆员又把它放进玻璃柜里,为了加深印象,下午孟玉松又去看,她上午看,太阳光很充足,它的釉色就是青里有绿、绿里有青。但是绿的成分很大,但是下午因为天很冷,展馆已经放下帘子,展馆里的光线很暗,它的釉色就是湛蓝湛蓝的,这说明汝瓷的釉色是受光线影响而变化的。到第二天孟玉松该回家了,她还是恋恋不舍,传世绝品的弦纹尊能真正看上一眼都是一种奢望啊!走出故宫后,孟玉松猛然想起,如果回家后这种颜色的记忆模糊了怎么办?这时候大街上一位女士上衣的颜色提醒了她。灵机一动,她跑到大栅栏的布匹市场里,转了将近7个小时,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与宋汝官瓷颜色十分接近的棉布。她欣喜若狂地买下了两块方巾大小的布料便匆匆地赶回了汝州。

    孟玉松回去以后就按照这个棉布的青色,进行试验,试验到40号的时候,她将烧好的样品拿到故宫,请耿宝昌等专家指导。专家们建议她能找到汝官瓷的碎片硬末进行分析,会少走很多弯路。汝官瓷片只有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手里有一块,孟玉松硬着头皮找到了冯老,冯老把瓷片拿出来以后,孟玉松都有点不忍了。这块瓷片,经轻工研究所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次化验分析,残存的只有指甲盖大小。老先生听说孟玉松要做研究用,非常难以割舍,他觉得不好意思,便把数十年来研究汝官瓷的资料,提供给了孟玉松。这些资料,给后来孟玉松研究天青釉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988年5月是一个大喜的日子,历时4年,经过300多次试烧,8号泥料和222号釉料相配,终于烧出了可以媲美北宋汝窑的天青釉。同年8月,原轻工部科学研究院和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持鉴定,一致认为试验品达到和接近宋代水平,试验成功。人间终于再现那一抹淡雅而神秘的天青色。

    孟玉松也于当年出席了第六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受到了邓颖超同志的亲切接见。孟玉松捧着天青色的汝瓷八卦鼎向邓颖超汇报:“邓妈妈,我们实现了周总理的遗愿。”邓颖超握着她的手说:你是我们妇女同志的骄傲!

退而不休 老有所为

    1997年,已经退休的孟玉松舍不得心爱的汝瓷事业。她太热爱汝瓷事业了!他喜欢那凝结着宋代文化的精华、凝结着汝瓷人的荣誉、凝结着那泥与火的汝窑瓷器。她说:“我们的汝官瓷虽然研制回复成功了,但还没有尽善尽美,瓷胎与宋瓷相比薄度还有差距,我还要不断地提高和改进,使之早日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她筹集8万余元建成了一个小型汝瓷厂,继续研究汝瓷。她把汝瓷的天青釉和她1998年研制成功的月白釉及最早研制出来的豆绿釉,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从造型和釉色的配制,各方面逐一推敲,并对照近年发现的清凉寺汝官瓷遗址的瓷片,重新进行研究探讨。在烧制过程中,孟玉松打破了过去汝官瓷开片不均,无层次感的旧状,经过近300次的亲手烧制,新的汝官瓷器的釉面上出现了柔和的层次感。1999年9月,孟玉松烧制的“国泰民安”汝官瓷瓶,被人民大会堂作为建国五十周年和大会堂落成四十周年珍品收藏。2015年,孟玉松作品《和平》与《梅瓶》再次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南汝州西环路北段,当年的小厂已成为为汝州市玉松汝瓷有限公司。厂区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拥有国家级大师1人、省级大师5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2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造型100余种,拥有“玉松”、“中国青·玉涓”两个品牌。随着新厂入驻汝瓷产业园,玉松汝瓷已经成为汝州专业从事汝窑、汝瓷研究、宋代汝瓷复仿制品与工艺汝瓷设计生产的现代化企业。

    目前,享誉海内外的玉松汝瓷品牌,已经成为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外事活动高端礼品、中国当代十大名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文物局文物复仿制品研究开发基地,河南省旅游局认定的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河南省汝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依托单位,河南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汝瓷生产企业。当初举全家之力创办汝瓷企业,是她无法割舍与汝瓷的那种纯净的情怀,专情40多年的她,凭一己之力,打造了一座汝瓷的巍巍殿堂。

    孟玉松尽管年退休了,社会活动依然很多。她常常被邀请出席交流会、研讨报告会等各种会议。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宋代五大名窑真品暨仿品展,她被推荐为专家委员会委员。2008年11月,孟玉松大师受聘为郑州大学客座教授。她还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篇论文。

    2017年6月17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B1报告厅。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批示恢复汝窑生产六十周年,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的“汝瓷新生命,汝州新生活”主题论坛 活动暨汝瓷公益展隆重开幕。来自两岸及国际级文化大师、汝瓷手工艺大师传承人齐聚一堂,共同对汝瓷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方向。在论坛上,76岁高龄的孟玉松发表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演讲。她的演讲《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引得了现场不断的掌声。

    2018年9月13日上午,由平顶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汝州市委宣传部、平顶山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承办的“玉立群芳松风瓷韵——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玉松汝瓷成就展”在平顶山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展示孟玉松大师取得的科技成就、艺术成就和学生作品,共展出50多件汝瓷作品。省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马正跃、副市长王朴出席开幕式。王朴说,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经过孟玉松等一批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发展,汝瓷已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这次展览既是孟玉松大师汝瓷科研成果和艺术成就的一次展示,也是我市汝瓷文化的一次展示。我市将紧抓文化转型发展机遇,认真研究谋划汝瓷产业发展,培育更多知名品牌,推动我市文化更加繁荣兴盛,努力为综合实力高质量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薪火相传 代有人出

  “传承是根,创新是魂。对于汝瓷来说,既要传承当初的工艺,也要结合当今时代不断进行创新,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把祖国的汝瓷艺术瑰宝发扬光大,越来越好。”孟玉松深有感触地说道。

孟玉松,这位汝瓷界全面恢复汝瓷四个主要品种、唯一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说:“我相信汝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希望我培养、指导过的新一代汝瓷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祖国的汝瓷艺术瑰宝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现在,不仅玉松汝瓷里的工人都是孟玉松的“徒弟”,她更是将自己制作汝瓷的技艺传承给了自己的儿媳妇李晓涓。李晓娟是原汝瓷厂的工人,是一个聪慧好学的女子。30年来,李晓涓矢志汝瓷事业,潜心学艺,改进了汝瓷制作中的湿修坯工艺,解决了汝瓷烧制过程中变形率偏高的问题,克服汝瓷烧制技术难关,创造了满釉无支钉烧制技术,在推动汝瓷出新上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已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任职资格高评委,河南省汝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最具行业影响力十大女杰、河南省陶瓷协会命名的汝瓷行业领军人物。2018年又有一批人享受到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晓涓身在其中。婆媳二人同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这在全国实属罕见。从孟玉松到李晓涓,汝瓷著名品牌——玉松汝瓷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掌门人,玉松汝瓷也实现了薪火相传。

    谈起汝瓷未来的发展,孟玉松说,汝瓷小镇的建立,实现了产业聚集优势及人才聚集优势的最大化。现在汝瓷行业发展前景良好,无论是设备、从业人员数量还是人才素质,都比以前强得多,现在正是汝瓷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希望把我从业40多年来积累下来的技术和经验传承下去,让我的继承者们能少走弯路,早日超越我们,推动汝瓷产业做大做强,带领汝瓷走向新的辉煌。”

战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