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隅城墙和外围壕沟
□阎铁成
1995年9月,《中国文物报》发消息称:“在郑州西山,经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连续三年的发掘和探索,发现迄今我国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先进的古城遗址,考古学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中华文明源起时间,因西山古城的发现推向5300年前。西山遗址因此入选了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十多年过去,西山古城依然是中国已发现时代最早的版筑古城。带着对它的敬仰,在山花烂漫的春日,我再一次走近它,聆听远古文明的回响。
西城门门道上层奠基遗存
◎发现石破天惊
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古荥镇孙庄村一带。此地北面是高耸邙山,南面是古老旃然河(今名枯河),东面是大平原,古代是宜居之地,也是适宜经济交流形成区域中心的地方。西山遗址,坐落在旃然河与西山汇合处的向阳山坡上。
1984年,因为要在西山建中原石刻艺术馆,前期文物勘探中发现了西山遗址,1985年,郑州考古研究所进行调查,确认“西山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是仰韶文化中具有地域和族别特征的独立类型”。
在郑州周边,仰韶文化遗址太多,西山遗址面积不大地位不突出,人们并未对它多加关注。
1993年到1995年,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连续三年在郑州现场教学,西山遗址是其中一个教学基地。这个培训班,被戏称为考古界的“黄埔军校”,今天全国考古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很多人出自这个班。
为了教学需要,也考虑到可借机廓清西山遗址真面目,负责培训班工作的乔梁、张玉石,在西山遗址确立坐标基点,对遗址全面布方。
发掘开始时选择了在遗址西北边缘区布方。这一决策,令发掘开头就有大收获,发现了夯土和壕沟。再经过1994年、1995年的持续发掘,一座以城池为核心的仰韶文化遗址赫然面世。
最终呈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的西山遗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西山城池居于遗址中心,平面为圆形,这是中国古代城池发端之初的基本形态。城池北部保存完好,南部被旃然河冲毁。结合遗址内文化堆积判断,西山城池至少建于距今5300年前,此前考古发现的城池不过4000余年,西山城池面世,将中国筑城历史向前推了1000余年,成为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城池,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西城门北段城墙平面
◎城池夯土版筑
顺郑州市江山路北行,过枯河桥是西山路,沿西山路西行,穿越京广铁路地下隧道后,逶迤起伏的邙岭南坡映入我的眼帘,路边土坡上立有西山遗址标志碑。
沧海桑田,西山古城已被岁月深埋于地下。我的眼前,是漫山遍野的嫩绿,夹杂着各色小野花的绚烂。
我站在遗址中心位置,一个问题涌上心头,西山人为啥要筑城呢?
时光回到5300余年前,当时的西山,气候温暖湿润,周边多河流,东南是草原,西边是森林。专家通过对西山人人骨的检测,发现西山人以小米为主食,配合吃一些肉类,营养和发育水平都不差,不愁吃喝之余,西山人需要担心的,就是氏族部落成员人身和财产安全了。
西山地理位置较其他水网地带的遗址如青台、汪沟、大河村等要优越很多,那些地方遇内涝或洪灾,恐怕要去地理位置优越的秦王寨、西山一带就食(抢食)。面对来势汹汹的就食者,挖一般的环壕不起作用,西山人只能动用聪明才智,开始想法筑城保护自己了。
西山人所筑古城址,由外环壕、内环壕、城墙三道防御设施组成,平面呈圆形,城墙内面积约35000平方米。城池南部被河水冲毁,仅存北部部分城墙和城壕。残存外环壕现存长度超过600米。残存内环壕现存长度约260余米。城墙残存265米,也是环形,分西墙、北墙、东墙。北城墙西北城隅段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基底宽11米,存高2.50米,现存高度平面宽约8米,比别处城墙都宽都厚。城墙拐角处往往是防守薄弱地带,此处加宽加厚,显然是为了提高它的防守能力。
西山城墙是用版筑技术夯筑而成,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用版筑技术建造的城墙。
所谓夯土版筑,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后再建城墙或房舍。从考古发掘看,我国夯筑技术最古遗例,出现在河南省汤阴县白营子,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遗址。
夹砂罐
西山城址城墙,是怎么建造的呢?
西山人先在拟建区段挖筑倒梯形基槽,采用方块版筑法分层夯筑城墙,至少使用了三种版筑方法:第一种是以立柱固定夹板,四面版块同时夯筑。第二种是依次逐块夯筑,夯筑完一块抽掉夹板,再夯筑另一块。第三种应用于墙体中心,在版块内直接填土,稍经夯打而成,夯层较厚。
版筑城墙夯层厚约4—5厘米,中心版块夯层厚度达8—10厘米。夯窝圆形,多呈“品”字形分布,应为三根一组集束棍夯成。版筑城墙上下层版块交错叠压,为增加凝聚力,版块间会夹垫植物茎叶。城墙随高度增加逐级内收,形成台阶状,为防止攻城者顺台阶攀登,又建造堆积层斜压在城墙上,堆积层上涂抹光滑泥浆。西山城池的挖槽筑基和版筑技术,在中国城垣建筑史上均是开先河之作。
西山城池的城门建设,体现出军事防御功能的多项创造,展现了西山人的卓越智慧。
西山城池发现了西城门和北城门,形制、结构有较大区别。西城门现存门道宽17.50米,相对应城壕深约2.50米,壕内两侧建半圆形土台,这是架设城门桥的墩台,无战事时架桥通行,有战事时拆除桥板防御。西城门北侧城墙上保留基槽,槽内密布柱洞,推测这可能是望楼等建筑留下的柱洞。
北城门现存门道宽10米,东西两侧为三角形城台,令门道平面形状呈外“八”字形。西城台外侧还建有守门人瞭望台。
北城门外侧正中横筑了一道护门墙,有点像现在的影壁墙,它夯筑坚硬,既能防止入侵者长驱直入,也可藏兵于护门墙内杀敌。其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瓮城。
护门墙南侧正对北门处,是联通城内外的南北向道路,现存长度为25米,宽度为1.85米,路土厚约0.40米,粗沙和红烧土碎粒与细沙质黄土相间,分8层铺就。
看着这条5300余年前的大路,令人浮想联翩。当年都是谁奔走于这条大路上?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考古工作者发现,两个城门门道处都有奠基遗存,以鼎、罐、大口尖底缸、环形平口尖底瓶等为葬具,内有幼儿尸骨。收纳骨骼不完整,有的仅存头骨或部分肢骨,显系杀害肢解后再行埋葬的。黄展岳在《古代人牲人殉通论》中称:“西山城墙和房基建筑中的奠基杀婴埋置现象,应是当时建筑过程中,举行的某种特殊意义的祭祀仪式。”
杀婴奠基留下诸多谜团,比如这些婴孩是本氏族还是从外氏族掠夺来的?他们是祭奠给皇天还是后土的?这些问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发现才能揭开谜底。
彩陶钵
◎城中生活啥样?
西山古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大的城内发掘出大量房基、窖穴、灰坑、墓葬、祭祀等遗迹,揭示出昭然有序的先民生活状态。城内公共建筑、居民住房都经过精心设计,让现代人领略到遥远时代的先民,仍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发现房屋建筑遗存200余座,西城门内东侧的84号,是一处大型房屋夯土建筑基址,它呈扇面状,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约8米,84号北侧是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广场,84号建筑周围,还有数座房屋环绕。84号显然是西山人的公共活动中心,在这儿可完成很多公共活动。
西山遗址房屋建筑技艺精湛,为平地起建的长方形或方形房屋。建筑方法是先清理基底或挖筑基槽,多层垫土,再开挖墙基槽,槽内埋设木柱,构建木骨泥墙,之后架设梁架搭盖屋顶,最后修整地坪。地坪多用料礓石多层夯筑,坚硬平整。
西山城池内外发现两处墓地,均按规划布局。第一处墓地位于城外西部,均为单人葬,不见随葬品。第二处墓地位于城内北部,有成年男子和婴儿合葬墓,有成年男女合葬墓,还有一次葬与二次葬的成年男女同穴分层合葬墓。专家认为,通过墓葬反映出在西山遗址中后期,家庭结构已发生变化。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人骨检测分析,发现西山人龋齿、牙周病、关节炎等疾患普遍。还发现一具25岁孕妇的尸骨,她应是死于难产,她的宫腔中有清晰的婴儿遗骨。此类发现,对于人类疾病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白衣褐彩陶钵
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极为频繁。先民认为万物有灵,人类任何行为都会被神灵洞察和操纵。人类通过巫术和仪式,用尊敬、讨好、屈从等手段祈求神灵保护自己,这就形成了祭祀。
西山城址中发现了2000多个窖穴和灰坑,20余座废弃窖穴中有大型兽骨架,有被腰斩后埋入的半身牛骨架,还有被捆绑的猪骨架,以及与兽类扔在一起呈挣扎状的人骨架,都是频繁祭祀活动中的牺牲。在一些窖穴底部发现了排列有序的数组陶、石器,显然也与祭祀活动有关。“西山城址这些特点鲜明的奠基和祭祀遗存,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民风民俗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西山城址出土了众多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种类有鼎、罐、盆、钵、碗、壶、瓮、尖底瓶、大口缸等。出土了多件美丽的彩陶器。彩陶罐身上由平行线、弧线等组成优美图案。白衣褐彩彩陶钵上,陶钵上腹施白色陶衣,更以褐彩绘弧形三角纹加变形鸟纹,器物之美让人惊叹。为我们了解西山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他们的艺术观念,打开了一扇窗户。
彩陶罐
◎它是文明标尺
建造于旷野中的这座5300年前的城,带给今人的震撼是多方面的。
“从形状来说,它是仰韶环壕与龙山方城的过渡形式。这个城圈,方向感不强,西门北门都偏离圆的中轴线,可能那时人们还没有对称观念。它的筑城术,则要比其后确认的湖南城头山古城址筑法先进许多。西山人创新版筑木框,这是思维质变的结果,好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不可同日而语。”张玉石、郝红星撰文称。
西山城池创造性地采用了挖槽筑基、夯打、版筑等一系列最先进筑造技术,奠基了中国古代营造技术的基础。
西山城池是使用版筑技术铸就的我国迄今发现的伴壕而生的最早圆形城池,标志了城防设施从以环壕为重心,到以夯土城垣为重心的重大转变,在军事防御史上也有重大意义。
这座城池,深得当时人们的钟爱,建筑上的诸多细节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注重城内建筑与城池布局统一协调,比如西城门外水清如带,为跨越它搭建了木桥。比如北城门外设置的护门墙,又能御敌又能挡风。以西山城池为标志,中国城市建设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也拉开了郑州城市建设史的帷幕,令郑州成为世界城市群中,具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城市。
西山城池是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城池,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具有标尺意义。
中国史前社会从距今6000年开始,各部落集团对生活资料和生存空间争夺日趋激烈,促使早期国家政权的诞生。
在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组织下,保卫部落成员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城池产生了,它预示着长期稳定、繁荣统一的氏族社会结束,群雄并起、万国林立的古国时期开始,以城池为核心的古国出现,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形成,西山城池向人们证实,在5300年前,郑州地区率先开启古国时期,开始迈向文明时代。
绘图/王伟宾
本版图
西北隅城墙和外围壕沟
□阎铁成
1995年9月,《中国文物报》发消息称:“在郑州西山,经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连续三年的发掘和探索,发现迄今我国年代最早、建筑技术最先进的古城遗址,考古学年代为仰韶文化晚期。”中华文明源起时间,因西山古城的发现推向5300年前。西山遗址因此入选了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二十多年过去,西山古城依然是中国已发现时代最早的版筑古城。带着对它的敬仰,在山花烂漫的春日,我再一次走近它,聆听远古文明的回响。
西城门门道上层奠基遗存
◎发现石破天惊
西山遗址,位于郑州市古荥镇孙庄村一带。此地北面是高耸邙山,南面是古老旃然河(今名枯河),东面是大平原,古代是宜居之地,也是适宜经济交流形成区域中心的地方。西山遗址,坐落在旃然河与西山汇合处的向阳山坡上。
1984年,因为要在西山建中原石刻艺术馆,前期文物勘探中发现了西山遗址,1985年,郑州考古研究所进行调查,确认“西山遗址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是仰韶文化中具有地域和族别特征的独立类型”。
在郑州周边,仰韶文化遗址太多,西山遗址面积不大地位不突出,人们并未对它多加关注。
1993年到1995年,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连续三年在郑州现场教学,西山遗址是其中一个教学基地。这个培训班,被戏称为考古界的“黄埔军校”,今天全国考古领域的领军人物,有很多人出自这个班。
为了教学需要,也考虑到可借机廓清西山遗址真面目,负责培训班工作的乔梁、张玉石,在西山遗址确立坐标基点,对遗址全面布方。
发掘开始时选择了在遗址西北边缘区布方。这一决策,令发掘开头就有大收获,发现了夯土和壕沟。再经过1994年、1995年的持续发掘,一座以城池为核心的仰韶文化遗址赫然面世。
最终呈现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的西山遗址,面积达20万平方米,西山城池居于遗址中心,平面为圆形,这是中国古代城池发端之初的基本形态。城池北部保存完好,南部被旃然河冲毁。结合遗址内文化堆积判断,西山城池至少建于距今5300年前,此前考古发现的城池不过4000余年,西山城池面世,将中国筑城历史向前推了1000余年,成为当时中国发现的最早城池,被誉为“中华第一城”。
西城门北段城墙平面
◎城池夯土版筑
顺郑州市江山路北行,过枯河桥是西山路,沿西山路西行,穿越京广铁路地下隧道后,逶迤起伏的邙岭南坡映入我的眼帘,路边土坡上立有西山遗址标志碑。
沧海桑田,西山古城已被岁月深埋于地下。我的眼前,是漫山遍野的嫩绿,夹杂着各色小野花的绚烂。
我站在遗址中心位置,一个问题涌上心头,西山人为啥要筑城呢?
时光回到5300余年前,当时的西山,气候温暖湿润,周边多河流,东南是草原,西边是森林。专家通过对西山人人骨的检测,发现西山人以小米为主食,配合吃一些肉类,营养和发育水平都不差,不愁吃喝之余,西山人需要担心的,就是氏族部落成员人身和财产安全了。
西山地理位置较其他水网地带的遗址如青台、汪沟、大河村等要优越很多,那些地方遇内涝或洪灾,恐怕要去地理位置优越的秦王寨、西山一带就食(抢食)。面对来势汹汹的就食者,挖一般的环壕不起作用,西山人只能动用聪明才智,开始想法筑城保护自己了。
西山人所筑古城址,由外环壕、内环壕、城墙三道防御设施组成,平面呈圆形,城墙内面积约35000平方米。城池南部被河水冲毁,仅存北部部分城墙和城壕。残存外环壕现存长度超过600米。残存内环壕现存长度约260余米。城墙残存265米,也是环形,分西墙、北墙、东墙。北城墙西北城隅段是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基底宽11米,存高2.50米,现存高度平面宽约8米,比别处城墙都宽都厚。城墙拐角处往往是防守薄弱地带,此处加宽加厚,显然是为了提高它的防守能力。
西山城墙是用版筑技术夯筑而成,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用版筑技术建造的城墙。
所谓夯土版筑,是用木棒(亦称夯杵)将黄土用力夯打密实变硬后再建城墙或房舍。从考古发掘看,我国夯筑技术最古遗例,出现在河南省汤阴县白营子,它是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末期遗址。
夹砂罐
西山城址城墙,是怎么建造的呢?
西山人先在拟建区段挖筑倒梯形基槽,采用方块版筑法分层夯筑城墙,至少使用了三种版筑方法:第一种是以立柱固定夹板,四面版块同时夯筑。第二种是依次逐块夯筑,夯筑完一块抽掉夹板,再夯筑另一块。第三种应用于墙体中心,在版块内直接填土,稍经夯打而成,夯层较厚。
版筑城墙夯层厚约4—5厘米,中心版块夯层厚度达8—10厘米。夯窝圆形,多呈“品”字形分布,应为三根一组集束棍夯成。版筑城墙上下层版块交错叠压,为增加凝聚力,版块间会夹垫植物茎叶。城墙随高度增加逐级内收,形成台阶状,为防止攻城者顺台阶攀登,又建造堆积层斜压在城墙上,堆积层上涂抹光滑泥浆。西山城池的挖槽筑基和版筑技术,在中国城垣建筑史上均是开先河之作。
西山城池的城门建设,体现出军事防御功能的多项创造,展现了西山人的卓越智慧。
西山城池发现了西城门和北城门,形制、结构有较大区别。西城门现存门道宽17.50米,相对应城壕深约2.50米,壕内两侧建半圆形土台,这是架设城门桥的墩台,无战事时架桥通行,有战事时拆除桥板防御。西城门北侧城墙上保留基槽,槽内密布柱洞,推测这可能是望楼等建筑留下的柱洞。
北城门现存门道宽10米,东西两侧为三角形城台,令门道平面形状呈外“八”字形。西城台外侧还建有守门人瞭望台。
北城门外侧正中横筑了一道护门墙,有点像现在的影壁墙,它夯筑坚硬,既能防止入侵者长驱直入,也可藏兵于护门墙内杀敌。其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瓮城。
护门墙南侧正对北门处,是联通城内外的南北向道路,现存长度为25米,宽度为1.85米,路土厚约0.40米,粗沙和红烧土碎粒与细沙质黄土相间,分8层铺就。
看着这条5300余年前的大路,令人浮想联翩。当年都是谁奔走于这条大路上?他们都在想些什么呢?
考古工作者发现,两个城门门道处都有奠基遗存,以鼎、罐、大口尖底缸、环形平口尖底瓶等为葬具,内有幼儿尸骨。收纳骨骼不完整,有的仅存头骨或部分肢骨,显系杀害肢解后再行埋葬的。黄展岳在《古代人牲人殉通论》中称:“西山城墙和房基建筑中的奠基杀婴埋置现象,应是当时建筑过程中,举行的某种特殊意义的祭祀仪式。”
杀婴奠基留下诸多谜团,比如这些婴孩是本氏族还是从外氏族掠夺来的?他们是祭奠给皇天还是后土的?这些问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发现才能揭开谜底。
彩陶钵
◎城中生活啥样?
西山古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大的城内发掘出大量房基、窖穴、灰坑、墓葬、祭祀等遗迹,揭示出昭然有序的先民生活状态。城内公共建筑、居民住房都经过精心设计,让现代人领略到遥远时代的先民,仍有丰富的社会生活。
考古工作者在城址内发现房屋建筑遗存200余座,西城门内东侧的84号,是一处大型房屋夯土建筑基址,它呈扇面状,东西长约14米,南北宽约8米,84号北侧是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广场,84号建筑周围,还有数座房屋环绕。84号显然是西山人的公共活动中心,在这儿可完成很多公共活动。
西山遗址房屋建筑技艺精湛,为平地起建的长方形或方形房屋。建筑方法是先清理基底或挖筑基槽,多层垫土,再开挖墙基槽,槽内埋设木柱,构建木骨泥墙,之后架设梁架搭盖屋顶,最后修整地坪。地坪多用料礓石多层夯筑,坚硬平整。
西山城池内外发现两处墓地,均按规划布局。第一处墓地位于城外西部,均为单人葬,不见随葬品。第二处墓地位于城内北部,有成年男子和婴儿合葬墓,有成年男女合葬墓,还有一次葬与二次葬的成年男女同穴分层合葬墓。专家认为,通过墓葬反映出在西山遗址中后期,家庭结构已发生变化。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人骨检测分析,发现西山人龋齿、牙周病、关节炎等疾患普遍。还发现一具25岁孕妇的尸骨,她应是死于难产,她的宫腔中有清晰的婴儿遗骨。此类发现,对于人类疾病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白衣褐彩陶钵
远古时代的祭祀活动极为频繁。先民认为万物有灵,人类任何行为都会被神灵洞察和操纵。人类通过巫术和仪式,用尊敬、讨好、屈从等手段祈求神灵保护自己,这就形成了祭祀。
西山城址中发现了2000多个窖穴和灰坑,20余座废弃窖穴中有大型兽骨架,有被腰斩后埋入的半身牛骨架,还有被捆绑的猪骨架,以及与兽类扔在一起呈挣扎状的人骨架,都是频繁祭祀活动中的牺牲。在一些窖穴底部发现了排列有序的数组陶、石器,显然也与祭祀活动有关。“西山城址这些特点鲜明的奠基和祭祀遗存,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民风民俗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西山城址出土了众多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种类有鼎、罐、盆、钵、碗、壶、瓮、尖底瓶、大口缸等。出土了多件美丽的彩陶器。彩陶罐身上由平行线、弧线等组成优美图案。白衣褐彩彩陶钵上,陶钵上腹施白色陶衣,更以褐彩绘弧形三角纹加变形鸟纹,器物之美让人惊叹。为我们了解西山人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他们的艺术观念,打开了一扇窗户。
彩陶罐
◎它是文明标尺
建造于旷野中的这座5300年前的城,带给今人的震撼是多方面的。
“从形状来说,它是仰韶环壕与龙山方城的过渡形式。这个城圈,方向感不强,西门北门都偏离圆的中轴线,可能那时人们还没有对称观念。它的筑城术,则要比其后确认的湖南城头山古城址筑法先进许多。西山人创新版筑木框,这是思维质变的结果,好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不可同日而语。”张玉石、郝红星撰文称。
西山城池创造性地采用了挖槽筑基、夯打、版筑等一系列最先进筑造技术,奠基了中国古代营造技术的基础。
西山城池是使用版筑技术铸就的我国迄今发现的伴壕而生的最早圆形城池,标志了城防设施从以环壕为重心,到以夯土城垣为重心的重大转变,在军事防御史上也有重大意义。
这座城池,深得当时人们的钟爱,建筑上的诸多细节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注重城内建筑与城池布局统一协调,比如西城门外水清如带,为跨越它搭建了木桥。比如北城门外设置的护门墙,又能御敌又能挡风。以西山城池为标志,中国城市建设也登上了历史舞台,它也拉开了郑州城市建设史的帷幕,令郑州成为世界城市群中,具有五千年发展史的城市。
西山城池是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城池,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具有标尺意义。
中国史前社会从距今6000年开始,各部落集团对生活资料和生存空间争夺日趋激烈,促使早期国家政权的诞生。
在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组织下,保卫部落成员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城池产生了,它预示着长期稳定、繁荣统一的氏族社会结束,群雄并起、万国林立的古国时期开始,以城池为核心的古国出现,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形成,西山城池向人们证实,在5300年前,郑州地区率先开启古国时期,开始迈向文明时代。
绘图/王伟宾
本版图片均由阎铁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