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本网!
网站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北京河南经济文化促进会-豫促会官网
文化中原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京豫文化 > 文化中原 > 返回

追寻红石寨墙内的辉煌-郏县古村落临沣寨记述

来源:北京河南经济文化促进会  发布日期:2019-09-05

《中原儿女》杂志 特约记者 李华云

 

    因红石寨墙而得名的临沣寨始建于明末,重建于清同治元年,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寨内多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沣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境内。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柏水经城(宝丰)北复南,丰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间,故称“水田村”。此处的“水田村”即为今天的临沣寨,意思就是临着沣溪的寨子。这里原是一道土岭,地势较高,周围为千亩水田和芦苇荡,在避免野兽的袭扰的同时,又有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所以,成了古村落先民们选取的宜居之地。

一、古寨历史

    据介绍和有关记载,水田村最初是一支张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取名“张家埂”。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始),中原地区由于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锐减。山西洪桐县一支朱姓人家移民至此,刚开始以给张姓人家种田为生,同时也跟着张姓人家学会了编织芦苇席,并通过陆运和汝河水运将芦苇席和其他芦苇编制品贩卖出去。靠着聪明和勤奋,200多年后,朱姓人家成为寨中大户,张姓人家反主为佃,靠给朱家种田为生,“张家埂”由此改名叫“朱洼寨”。

    至清道光和咸丰年间,勤劳能干又见多识广的朱怀宗及其子朱紫贵、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从事盐业贸易发迹,富甲一方。其中,老三朱紫峰目光深远,当时清政府因战争赔款的原因造成的财政危机,他雪中送炭为朝廷募捐八百万两白银以表忠心。这让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的道光皇帝对他青眼有加,于是一路提拔,最终赐他河南省监生议叙盐运司知事的肥缺,使得家族达到鼎盛。

    朱氏三兄弟发迹后,以乐善好施、行侠仗义而为外人尊崇。盐运司知事朱紫峰告老还乡后,便在朱家洼大兴土木,营造私宅,称为“朱镇府”。但他们对自己拥有的巨额财富也非常担心。据史料记载,当年郏县大一点的家族,每年都要遭受多次溃兵、土匪的洗劫、敲诈和绑票。几乎每一个大户人家,都有一部遭劫的血泪史。

    太平军起义后,官府为抵抗乱军,下令村村筑寨。朱家洼在朱氏三兄弟等富商巨贾的带领下,也筑起了寨墙。《郏县志》记载,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朱家老二朱振南率乡民抵抗捻军阵亡,并牺牲村民36人。面对纷繁乱世和遭来的横祸,他们加强防护,将土寨易为石寨。内外墙60厘米长的石头全部取自紫云山的红色花岗岩,中间则是用土层层夯实,寨墙高6.7米,底宽5米,顶宽3-5米不等。公元1862年农历三月峻工。从此红石堡垒临沣寨闻名遐迩。

    晚清、民国年间,匪患不绝,数不清的地方武装和散兵游勇,都曾经在寨墙外吃过败仗。豫西最有名的几股土匪用尽招数也没有一支能够攻入临沣寨。1945年6月,日军松田支队攻打临沣一昼夜,未克,绕道去了鲁山。可见临沣寨的坚固程度绝不一般。

    解放后,各地大兴拆除古寨墙,郏县也拆除了100多处。1957年,临沣寨也被要求拆除。时值郏县发生水灾,洪水围困寨墙数米高而寨内安然无恙,终因这次防御洪水有功而幸免。出于防汛的需要,时任县长发话不能拆除寨墙。临沣古寨也因此成为现今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乡村古寨,此后博得一片赞誉。

二、古寨布局

    临沣寨的建筑布局不仅文化内涵深厚,而且颇具匠心。坐落在北汝河南岸的临沣寨,呈椭圆形,俯瞰酷似神龟伏卧,头朝东北入汝,尾在西南。按八卦的乾、坤、巽三个方位,分别设西北门“临沣”,西南门“来曛”,东南门“溥滨”。寨东、寨西分别有利溥、沣溪两水流过,汇入北汝河,溥滨、临沣的寨门名字也由此而来,而“来曛”则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与“紫气东来”异曲同工,寓意吉祥。

    临沣寨作为堡垒型村寨,军事防御特点突出,也是建造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寨墙周长约1100 米,高6.7 米,寨上分设5 座哨楼、800 个垛口,墙体中央设枪孔,3个寨门均装有10厘米厚铁皮镶裹的榆木城门。寨墙外设双道护寨河,墙体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寨门外两边各有两道石槽,是防水闸门。用水攻时,木闸板插入,里边用沙袋填实,阻水进入寨内;在寨门下抬头望去,可以看到寨门上也设有水槽。从里边灌水,可以直接浇在城门上,扑灭大火。站在临沣寨东寨门前只能看到城墙内的建筑,看不到主街道。主街道与城门呈120 度夹角。寨内南大街、北大街为主街,东小街和中街是副街,街道呈“井”字形交错。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直道,其他小胡同都是丁字形的死胡同。万一敌人攻破城门,就会立刻被迫巷战或陷入机关。寨内设有枪炮局一座,专门生产枪炮子弹,为守寨御匪之用。寨内还建有“旗杆楼”一座,楼内地坪高出楼外地面五尺,可以居高临下控制攻入该楼的贼匪。

    临沣寨虽为村寨,实质是一个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小社会。寨内有五口古井,供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建有祠堂一座,为祭祀先祖和先贤的场所。建有关帝庙一座,是临沣寨内最高等级的宗教文化建筑,整块红石透雕而成的九棂红石窗古朴厚重。建有“酒馆院”一座,位于朱紫峰东跨院第三进院,用当地所产青高粱制成“临沣烧酒”,专为招待宾客、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子满月所用。建有“京货铺”一座,是临沣寨内唯一的商业店铺,专营京广时髦物品,兼营糕点、食盐、香油、瓷器、布匹等物品。可以说,不出村寨基本可满足全村生产生活之需。

三、古寨建筑

    临沣寨内古民居多为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高浮雕花脊,房坡覆盖灰色小板瓦,属于典型的中原民居风格,建筑朴实敦厚大气。临沣寨内现存明代建筑一栋3间,较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建筑100余栋400余间。这些建筑虽数量较多、规模不一,但规划有序、布局严谨、类型齐全,建筑艺术朴实考究。

    临沣寨内的明清建筑,以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保存最为完好。朱氏三兄弟宅院古建筑群落,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是临沣寨的最大最核心的建筑群。朱家大院地理位置绝好,从地形上看,处于古代风水学上称为的“龟背”上,不管下多大的雨,这里都不会被淹没,雨水会非常迅速的向四周排放。朱镇府是指清代河南汝州直隶州盐运司知事老三朱紫峰的宅院,三路五进四合院占地面积7548平方米。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东跨院第一进为明代民居,有倒座楼和东西厢房;穿过明代客厅,进入二进院。二进院原有堂楼和东、西厢楼各3间。民国失于火灾。第三进为酒馆院。第四五进为仆人院和庄稼院。中院第一进书房、月台和客厅客厅堂号为“崇善堂”。二进院为厨房轿夫院。三进院为私塾院。第四进为管家宅院。第五进为车马院。西跨院第一进有倒座楼、东厢房、客厅各3间,客厅堂号“崇本堂”。第二进为厨房院。第三进是朱紫峰的住宅,有堂楼、东西厢楼各3间。第四进为花园。第五进为长工院、庄稼院。老大朱紫贵的宅院也是三路五进四合院。老二朱振南宅院为三路三进四合院。建筑风格与老三朱紫峰的住宅大同小异。

    朱氏三兄弟宅院均为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布局严谨。内涵深厚的堂号、进取向善的家训、寓意美好的绘图等为世人称道。高大的门楼、高峻的屋脊、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等建筑工艺,令人惊叹。还有临街墙上镶装的十多个红石凿就的拴马石宛似牛鼻,手指伸进去还能触摸到上面被马缰绳勒磨出的光滑凹糟,就可看出当年朱镇府的显赫和繁荣。

四、古寨保护

    临沣寨虽然是中原建筑历史文化中一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但在2000年以前,并不被外界所知晓,更谈不上所谓的保护工作。在此之前的文革时期曾受到不小破坏,八九十年代以后农民大规模拆旧建新,又造成很大破坏。后来再加之年轻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村落老龄化、空巢化严重,缺乏修缮保护,也造成不小破坏。

    临沣寨被提上保护议事日程其实是得益于一次水患。2000年7月,郏县堂街镇暴雨如注,沣溪上游因为没有控制性防洪水库,临沣寨霎时成了泽国。政府组织100多名干部职工去抢险救灾,要群众搬出寨外,但无论怎么劝说,老年人就是不愿迁出,他们说几百年了,我们村子从没被淹过,不碍事!后来果然如群众所言,临沣寨在这场洪水中又一次安然无恙。洪水过后,一位省领导到现场,说石寨不仅保护了村民,还是文物。一些文物专家也纷纷前往,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保护开发意见。当时镇里领导认识到位,很快成立了临沣寨开发办公室(2015年更名为临沣寨保护与利用办公室),当时的目的是旅游开发,但保护也就自然提上了议事日程。

    2002年5月,国务院古建筑专家组长罗哲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诚、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周兴俊等专家来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民居建筑从明清至今,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它们集中地出现在一个村落中,这在中国实属罕见。在北京城里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只有一间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临沣寨居然有三间,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罗哲文先生还称临沣寨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并为“临沣寨”题写了匾额。

    2002年9月,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公布临沣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郏县为更好的进行保护,由县文化广电局邀请有关专家、结合周边实际情况,将临沣寨方圆划定三级文物保护区域。寨墙以内为一级保护区,即核心保护地带。寨墙东、西、南、北四方最外点向外扩200米所呈长方形区域为二级保护区。向外200米到1000米为三级保护区。从而更好地保护了临沣寨的历史原貌。

    2002年7月,省文物局指定南阳市古建保护研究所为临沣寨做了《临沣寨保护及修复规划》,并组织专家评审通过。

    按照“规划在先,修旧如旧”的原则,2003年以来,省里、县里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疏浚了护寨河,修复了部分寨墙,复原了东寨门楼;搬迁朱氏三兄弟宅院居民多户,并对朱氏三兄弟宅院进行清理、打通、修缮并恢复部分原来陈设,原址重建了朱紫贵东院临街楼和东院、中院一些建筑等。另外还修复了各个宅院的排水系统,保证宅院不积水,有效地保护了古民居的安全。

    2014年5月,临沣寨被纳入全国51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整体文物保护利用项目。郏县根据总体保护规划,开始实施保护维修工程。2015年,国家文物局拨付一期工程专项保护维修资金1764万元,修复43处单体古建筑,包括消防工程、防雷工程、安防工程、修缮工程和布展工程五个分项目。2017年,国家文物局又拨付2200万元,启动二期文物保护工程,计划修复古建筑92所,现已完成大半,计划2018年10月完工。下一步的第三期工程,将完成古城墙、城门楼、古宅等其他遗留项目。

五、古寨新韵

    随着临沣寨影响的逐步扩大和一天天的变化,其历史文化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2004年5月,由央视六套(电影频道)与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河南首部高清电视电影《摊牌》在临沣寨拍摄完成,并已播出。2008年10月,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在此拍摄完成了上、下集纪录片《临沣寨传奇》。2009年6月,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拍摄完成纪录片《探秘临沣寨》,并已播出。2009年10月,央视十套《百科探秘》栏目在此也拍摄完成了专题片《风云临沣寨》。2012年9月,央视九套拍摄完成了三集纪录片《临沣寨传奇》,均已播出。2017年5月,央视七套《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在此取景。2017年8月,央视一套《中国影像方志》郏县集在此拍摄。这些影视节目的拍摄及播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使临沣寨声名鹊起,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6年6月,全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在平顶山市召开,参会人员到郏县临沣寨现场观摩传统村落文物保护成果。随着临沣寨的历史文化价值越来越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村民们逐渐意识到保护这座他们赖以生存的古寨的重要性。为了尽可能地保存古寨的古风古貌,保护区内不准打坯、取土、放炮,保护区内建筑不准拆也不准新建,禁止砍伐树木,寨内的文物加强保护,登记造册,落实到人。这些规定也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国家每年将拨付专项保护基金,临沣寨修复与保护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古寨新韵,形势喜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临沣寨的复兴和腾飞就在不远的将来。

 

战略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