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少林寺》,使少林功夫扬名海内外,对河南少林寺也魂牵梦绕;一部舞剧《风中少林》,也令对少林文化心存向往的人们又了一个了解少林的窗口。而少林方丈释永信说:“现在少林的武学非常有名。但是,只以武学概括少林文化非常片面。禅、武、医,都是少林文化的精华,三者相互融合。”(少林功夫是禅武合一的,讲究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僧人们通过禅定的功夫,来泯灭争强好胜之心,摒弃尘俗纷扰之念。少林寺里还保留着古老的“禅七”传统,禅堂里的40多位禅师,每天要坐七柱香,一个星期才出禅堂一次。参与其他事务的僧人,每天至少也需要坐两柱香。)
“武”文化:
少林武功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拳”、“少林棍”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少林武功起源于古代嵩山少林寺,并因而得名。
跋陀禅师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这样,大量的民间武术者都充当了少林寺的杂役。在跋陀主持少林寺时,就已经有一些会武术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尚了。象惠光和尚,十二岁时在洛阳城天街的井栏上反踢毽子,一口气能连续反踢五百次,跋陀感到很惊奇,就把他剃度为小和尚,作为自己的弟子。跋陀的弟子僧稠当小和尚时,体质羸弱,常受一些会武术的小和尚的戏弄,后来便发奋练武,居然练得拳捷骁武,体健身灵。跋陀禅师为创建少林寺,翻译佛经,传授佛法作出了巨大贡献,少林拳谱中还有跋陀传授方便铲和一路大刀的记载。
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达摩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一套动静结合的罗汉十八手。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其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是元代少林派拳术大师白玉峰、觉远上人、李叟等人,他们精心研究少林拳法,注意拳法的整理和传授,将少林拳中的“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发展到一百七十三手,第一次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少林拳法。
隋末唐初,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勇敢灵巧或善于拳击械斗者组织成一支专门队伍。最初,他们的任务是护寺,以后,寺僧参与了政治活动,寺养僧兵,形成武僧。客观形势要求武艺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操练棍棒。每日晨光曦微,武僧们同起而习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年不断刻苦练习武艺,对少林武术的发燕尾服、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
少林寺的不少文物是少林拳起源的历史见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白衣殿内的“少林拳谱”壁画,描绘了当年少林寺和尚练拳习武的真实情景:宏伟的寺院,张灯结彩,三十个身著短装,精神奕奕的健壮武僧,分成十五对,在演练少林拳,拳打脚踢,栩栩如生。除了行拳图外,殿内还有寺僧演练器械、挥舞棍棒的壁画,南北两壁有少林武术的“锤谱”,画面突出两个武僧摆开对打的架势,冲拳、拨掌对练。千佛殿是当年少林寺的练功房,地堂上还有四十八个寺僧“站柱”的遗迹;只见砖铺的地面上留下两行直径约四、五十厘米的锅底状圆坑,一个个间隔约二米半,据说是众僧苦心学艺,两脚踏踩而成。反映了古代少林寺僧甘练少林武功的真实史迹。
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术,不少武艺高强的人士不满封建制度,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成为僧兵队伍的骨干。少林寺还经常到各地邀请武林高手到寺传授拳法、棍法,发展少林武功。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所以少林寺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群英荟萃,各显神通。少林寺博采百家,在吸收各武艺之长后,又逐步发展成为包括有马战、步战、轻功、气功、徒手以及各种器械等许多种套路的武术流派,后代弟子结合中华民族固有之武技精华,融汇贯通,发展充实成为名扬中外的少林武功。
少林武技名显于世,始于隋末。武僧昙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应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讨伐王世充战役。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少林武功,经受实际战斗的考验,拳艺更有发展,从此,名驰迩,开创了少林武功的新时期。少林寺极盛时期,占地一万余亩、大殿十四座、房屋多达五千间、寺僧发展到二千余众,其中拥有武艺高强的僧兵五百多人。传说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民族英雄岳飞等人,也得过少林真传,赵匡胤喜爱拳术,传下太祖长拳,曾将他的拳书藏于少林寺。古代《少林拳术精义》一书说岳飞神力得自某高僧,高僧所授岳飞的神勇力法在反金卫国中功勋卓著。明朝少林寺小山和尚挂过三次帅印征边,朝庭为表彰他的功绩,在少林寺前建立旗杆和石狮。
少林尚武精神千古流芳。历代多少英雄杰练就一整套格斗技能,在自卫抗暴、抵敌御侮中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少林寺以月空为首的三十多个和尚应召组织一支僧兵队伍,开赴松江前线御倭抗敌,在战斗中,人人奋勇当先英勇杀敌,手持铁棒击杀倭寇甚多,后来因寡不敌众,月空等三十多位爱国和尚全都壮烈牺牲,以身殉国,用鲜血和生命为少林寺谱写了光荣的篇章。现在少林寺碑林与塔林中的石刻上,仍有当年爱国僧兵作战的记载。
除嵩山少林寺外,相传少林寺先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十几个分院。明代在福建九莲山又建立的一座少林寺,也以发展少林拳术著名,满清灭明后,不少爱国人士,不满外族统治,削发为僧投入少林寺,达宗和尚结交三山五岳英雄,创立佛教洪门,培育和发展洪门子弟,极力鼓吹反清复明,秉正除奸,南少林寺成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洪门弟子的聚义厅,上上下下闪耀着精武强兵的刀光剑影,苦练杀敌本领。后来由于叛徒告密,遭到清政府派兵镇压,寺院被清兵烧毁。
辛亥革命前后,少林寺武功进一步在民间发展,各地武馆林立,不少爱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统治,积极学习少林武功。当时武术往往被用来作为革命的实战手段,许多地主纷纷建立“大刀队”、“梭标队”,练武成风,在反清斗争中屡建奇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少林武术的发展,许多省、市成立了武术协会和体校武术训练班,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少林武术,少林武功受到人们的景仰和喜爱,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十年动乱期间少林武术虽倍受摧残,但“野为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打倒“四人帮”后,少林武功又重振声威,一个个武术训练班如雨后春笋开办起来,继承和发展我国少林武术遗产,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材,在出国表演交流中,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少林武功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凝结了千百万人民的心积血。少林武术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中华民族无数武林高手发展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东少林、峨嵋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派别实繁。从地域上又可分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共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有如下主要套路:1、拳术;2、棍术;3、枪术;4、刀术;5、剑术;6、其他兵器械类;7、器械对练及器械拳术对练套路;8、技击散打;9、气功;10、软硬功夫。
少林文化的当代价值
也许以“禅武归一”为特点的少林功夫文化精髓很难被外国人所理解,但是无论是玄妙的“禅悟”还是精湛的“少林功夫”都在不同的侧面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国人蜂拥至少林寺,以满足自己的夙愿。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文明病”已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而对于“文明病”的一个有效的预防手段就是参加体育锻炼。武术作为传统项目以其不受场地制约的特点在中国社会向来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武术具有6000万练习者,这一数字是常年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一半。”近些年来,由于关于少林功夫题材电影的播映和“少林国际武术节”的活动的举办,在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少林功夫的热潮。单从少林寺周边的武术学校来看,就有80余所,招生人数达3万余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少林功夫将会在人们日益追求健康的今天找到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为少林功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袤的发展空间,但同时在许多方面也向其提出了诸多挑战。尤其表现在少林功夫文化1500年文脉的传承和少林功夫文化资源流失上。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禅武归一”的旗帜下享誉千年的少林功夫文化,不是仅仅摆在那里的一些需要保护的文物,而是一种活的少林功夫文化。我们对于它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殿堂、碑铭、壁画等物态层面上,少林寺的佛、僧、禅、武、医、斋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应该加以保护的对象。其次,自“少林”和“少林寺”字样成为某种商标出现,到入世后对“少林”和“少林寺”商标在国际范围内的抢注和盗用。世界唯一的少林功夫文化开始被淡化、曲解、混淆和瓜分。在少林功夫僧团随中国政府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中日韩三国建交庆典中,永信方丈从一位日本友人手里得到“一本厚达3000余页的日本国内抢注少林寺、少林寺拳法、世界少林寺拳法联盟等272项相关商标以及在全球发展了28个加盟会员国的查询报告”。虽然中国社会开始与世界“接轨”,但在其过程中,我们会遭遇到许许多多始料未及的情况和问题。长期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少林功夫文化已经在一开始就蒙受了巨大的挑战。少林功夫文化不能够只是与世无争的“关门念经”,为了少林功夫文化今后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当站出来捍卫少林寺自身的利益和权利。另一方面,在少林功夫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之际,少林功夫表演、少林国际武术节等活动为少林寺创造了丰厚的经济价值,但是我们必须在经济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将少林功夫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加以保护和宣传。总而言之,少林功夫文化在新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像永信方丈所言:“我要为少林寺下一个1500年考虑。”
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为僧人跋陀修建少林寺一直到今天,少林寺作为一个位于中原地带的皇家寺院,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宗教文化模式。
少林功夫文化的一个显著的文化价值就是印度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冲击和融合,印度佛教在中原大地上最终形成了中国禅宗佛教。中国的禅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并且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一个显赫的地位。
“禅以它顽强、活泼的生命力,还活在中国现实的文化中,并且构成现实中国人特别是知识阶层一种处世的心态。”始于印度的禅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禅起初在中国的土地上传播之时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避免的发生过碰撞,与不同的宗派之间也经历过多次的纷争。中国禅的最鼎盛时期是在五祖弘忍之后禅宗本身的分化阶段。以六祖慧能为代表的南宗禅和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有着不同的修持方法。前者主张顿悟,后者主张渐修。两者对于佛本性的认识也有着极大的不同。这一点从慧能和神秀为承传五祖弘忍的衣钵所作的偈中可以看出。神秀之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之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有”和“无”。最终,南禅宗压倒了北禅宗,并使得中国禅宗进入繁荣时期。慧能视心性本体为“无”,这是中国禅宗形成的真正标志。这种对于心性的认识正是印度大乘佛教与中国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产物。而在被称为禅宗宗旨的四句真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佛”几乎成为儒家和道家所追求的“真人”和“圣人”。这样一来,渐渐地中国禅宗就超出了宗教,并且向着文化和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文化方面突出个“雅”字,例如“从魏晋南北朝以来,隋、唐、宋、元、明、清,其文学艺术的许多领域,都不能拒绝禅境的诱惑,甚至不能不以禅境为高雅之境。”而“从生活层面看,悟禅、参禅,不仅为许多著名的文人雅士所趋附,以之为高标;而且‘平常心是道’的禅风,也使平民大众为之倾心。”毋庸置疑,中国禅宗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显现出更加巨大的作用。
少林功夫最初产生的原因是为保卫寺院安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林功夫不仅仅是单纯地为保护寺院的安全而传承的一种技击术,尤其在冷兵器时代过去以后它逐渐向着多层面发展,少林功夫的体系也变的博大而精深,其价值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少林功夫的最经典之处莫过于“禅武合一”。可以说少林功夫以一种特有的修炼方法将中国佛教、儒家和道家等传统思想的精髓融入少林功夫,使得自身更加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在少林寺,和尚练武也是一种‘禅’的形式,完全符合石头希迁‘万物体玄而自现’的思想和云岩‘宝镜三味’中‘即事见真’的禅法。”少林功夫习练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禅心”。通过以这种特有的方式练习少林功夫,习练者可以将习武过程等同于学佛修禅的过程。另一方面,少林功夫是以套路为单位的一个庞大的技术体系。其动作从设计到组合成套路,都是符合中国古代人体医学和人体运动规律的。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少林功夫追求自身和自然的和谐。因此,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和改良,少林功夫在发挥人体潜能的同时也可以增强人体多方面机能,显示出了极高的健身养生价值。少林功夫套路的在其形成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韵”、“气”、“形”、“神”、“意境”在少林功夫中都有完美的体现。例如,少林“象形拳”,其动作、造型形象的体现了各种动物的特征,真正将力与美完美地结合到一起,那种惟妙惟肖的表演实然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少林功夫中所蕴涵的禅的精神还是中国传统审美情趣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创新的结果。
少林功夫真正在中国大地上扬名还是从唐王李世民授封少林僧人开始的。从那时起,少林功夫的那种爱国主义精神就紧紧地与之联系在一起。少林寺本应该是佛门禅宗之净地,与外界无所瓜葛的,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开始卷入了国家的争斗之中,并以“安邦济世”闻名天下。此后人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在明朝中期,少林武僧抗击倭寇的侵略。无论在哪个时期,少林寺在民族危难之时,没有将自身“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是毅然担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重任。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少林功夫中的渗透,更奠定了少林功夫在中国武术中的地位。因为,无论是从中国的传统道德思想,还是从佛门的“普度众生”的愿望而言,少林寺“安邦济世”之举对于树立民族意识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都是值得赞扬的。万籁声先生所著《武术汇宗》中的专节《少林功夫传授门徒规条》中有“十愿”,其中第一条就是“一愿学此本领,保国安民!”“早在十二世纪,少林寺觉远和尚就为训练众僧习武规定了森严的‘习武禁约’,名为‘十禁’: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语;四禁浮艺;五禁盗劫;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禁酒淫。”少林功夫在这样种种戒规之下进行传承难怪少林功夫正义的习武宗风能够代代相传而不泯。少林功夫文化发展至今,昔日少林寺“安邦济世”之举也许永远不会发生在今日,但是,那种爱国主义精神会永远伴同少林功夫文化在新时期的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少林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延伸
中国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以来,一改数千年保守、封闭的面目,开始向世界开放。全球化的风暴如今正席卷着全球每一个角落,中国社会当然也不例外。在如此境遇之下,我们应当做的是如何确定自身的位置并积极去应对它。而今恰逢中国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少林功夫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典范之一,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不断发掘出其所具有的当代社会价值,已经成为研究、探讨少林功夫发展的学者们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少林功夫文化在新时期必须为自身今后的发展作出相应的战略调整,否则会很难再立命于现代社会之中。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联姻使得文化产业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少林功夫文化也依其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搭乘先进信息技术的快车,踏上加速发展的道路。少林功夫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有许多方面没有得到系统、科学的发掘和整理。少林文化价值的保护要在积淀自身文化特征的前提之下,不断的发掘整理各方面的文化要素。这方面,少林功夫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经体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少林寺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河南嵩山,寺院里碑刻林立,建筑体现出浓郁的传统特色,加之独特的文化环境,给观光者以无比的精神享受。首先,少林寺内存有的殿堂、碑刻、壁画等文物,有极高的观赏和考古的价值。其次,少林寺作为一个历时1500年的皇家寺院,长久以来一直为参禅拜佛的圣地,每年朝拜之人络绎不绝。第三,少林寺的武术成为许多到少林寺的游客所关心的重点。随着《少林寺》一片的播映,以少林为题材的电影不断播映,使许多人深深迷恋上了少林功夫,并希望能够在具有传奇色彩的少林寺中一睹“禅武归一”的少林功夫。少林功夫近年来在国内外不断升温,借此河南省已成功举办了7届“郑州国际少林功夫节”,在活动期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客商参观旅游、进行贸易合作。“据统计,仅第二至第五界武术节,登封市的经贸活动总成交额就达64亿元人民币,合同协议引进国内外资金49亿元人民币”。此外,少林功夫学校、武术器材、武术表演、武术健身培训等都成为少林功夫开发的重点项目。